聚盈策略 师长与纵队司令有些不愉快,想离开,战友劝说:误会是可以消除的_王兆相_部队_作战
在战争年代,上级与下级因不愉快而要求调离的情况并不多见聚盈策略,但偶尔也会发生,特别是在东北民主联军当中。例如,2纵4师的师长胡继成以及6纵18师的师长王兆相,都曾有过类似的请求。
提到王兆相,东总首长曾评价他:“一个资历深厚的同志,虽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,但指挥大规模作战仍需进一步学习。”抗战胜利后,王兆相所在的山东渤海军区,抽调了几个军分区的部队来组建独立旅,他被任命为旅长,并奉命挺进东北。到达东北后,这支独立旅被编入7师,隶属于该师的21旅。7师作为山东军区渤海军区的主力部队,师长杨国夫原是渤海军区的司令,实际上,这些部队大多数都是渤海军区的老部队。
1946年秋聚盈策略,山东军区7师与新四军3师7旅合并组建了6纵,王兆相的部队被改编为18师,原7旅改为16师,而7师与冀热辽19旅则改编为17师。按照资历和作战能力的排序,16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主力,原叶挺独立团和红一军团发展而来,是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部队。紧随其后的是17师,由红军老部队发展而来,擅长攻坚爆破,日后成为攻坚作战中的王牌。相对而言,18师的战斗力较为薄弱,抗战时期由地方军分区发展而来,任务通常是配合作战。
展开剩余63%在作战过程中,16师和17师常常担任主攻任务,而18师则更多承担配合作战的职责。这种情况让王兆相逐渐认为18师是一个“二等师”,总是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,却被纵队指挥误解,战功也常常被记到其他兄弟部队的头上。特别是在三战四平后期,6纵司令直接指挥所有部队执行任务,而18师在完成任务后,纵队首长误以为他们没有按要求到达指定位置。兄弟部队为此作证,纵队首长才为误会道歉。
此战中,18师伤亡超过千人,在兵员补给方面,王兆相感到自己所带部队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,其他部队的补给则相对优厚。这让他深感愤怒,要求调离。此时,6纵领导班子中,司令员洪学智、副司令杨国夫、副政委刘其人等都与王兆相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,尤其是杨国夫与刘其人,他们知根知底,一直支持王兆相。然而,当王兆相提出离开时,领导们纷纷劝他不要轻易作出决定,毕竟误会可以消除,委屈也可以忍受,但王兆相的固执让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。最终,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,将他调往辽吉军区担任军分区司令。
地方军区的职责主要是为前线提供物资保障,确保辖区的稳定,因此战斗任务较少,所辖部队的战斗力也较为有限。然而,1948年2月后,地方部队开始被要求组建二线兵团,配合主力部队机动作战。因此,王兆相的职位也从军分区司令改为独立12师师长。独立师与主力野战军相比,作战规模和任务要小得多。以辽沈战役为例,主力野战军负责攻占锦州,阻击塔山、大虎山等敌人,而数十个独立师则负责围困长春,王兆相所率领的独立12师便是围困长春的预备队,属于二线部队中的二线。
辽沈战役后,上级安排王兆相留在沈阳担任警卫任务,但他仍然请求调入关,最终参与了平津战役的结束阶段。随后,他们的独立师被编入49军。随着49军的主力南下,王兆相的部队被留下,后来在南下时聚盈策略,他的部队已经错过了中南战役的关键时刻。之后,王兆相被调往湖南担任军分区司令。从1947年秋离开主力师到解放战争结束,他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重大战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